
文:十四 太平洋海岸公路 怀小驴 小王紫
来源:京师心理大学堂(ID:bnupsychology)
原文标题:人类的本质是看脸?骗人还不愿承认?你是不是也对这些现象好奇?|生活发现官招募
今天的tips,将会帮助大家解答如下几个生活中的小困惑:- 人类到底看脸到了什么地步?
- TA对我这么好,会是出于什么原因呢?
- 铁证如山,为什么人们还会否认自己做错的事?
- 喜欢说谎又是出于什么目的?

人类到底看脸到了什么地步?
//人是看脸的,但......第一印象也不是绝对的!
“这个世界对长得好看的人就是异常宽容。”康奈尔大学的Xi Shen及其团队通过研究给出了答案:人的确看脸,但第一印象可以被之后的表现改变。 研究中,参与者的任务是依靠面孔及行为来评价对象的“靠谱程度”,这些面孔事先被评估分成中立的和不值得信任的两组——果然发现参与者认为“不值得信任”的面孔更不靠谱。 那好看的人就可以无法无天了吗?
“面善”的人似乎更容易交到朋友,而花臂大胳膊肘的兄弟则好像让人小心翼翼不敢接近
第一印象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交友呢?

Shen, X., Mann, T. C., & Ferguson, M. J. (2020). Beware a dishonest face?: Updating face-based implicit impressions using diagnostic behavioral information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, 86, 103888.
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022103118308503

TA对我这么好,会是出于什么原因呢?
//善良?利益?不,更可能是道德 每个人应该都经历过帮助他人,或者被他人帮助的时刻。小到替他人拾起散落的书页,帮助老奶奶过马路,大到为了救助落水儿童而弃自己的生命不顾,凡此种种不胜枚举。 那我们,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,才会去选择帮助他人,展现自己的亲社会性呢? 对此,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用的看法——有的学者认为亲社会助人行为是基于互惠原则:人嘛,总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,今天我帮人,下次我遇到困难人家就会帮我啦;有的学者认为亲社会助人行为纯粹出于好心:他们做好事不留名,不期望有得到回报;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帮助他人是为了维护自己心中的正义:减小不平等的差异,或者增大总体的利益。 面对众说纷纭的现状,密德萨斯大学的Valerio Capraro则提出了另一个新想法,人们展现亲社会性并不是为了追求平等或利益最大化,而是内心的道德感催生了人们的亲社会行为。 通过贴标签的方式,研究者验证的自己的观点。

Capraro, V., & Rand, D. G. (2018). Do the right thing: Experimental evidence that preferences for moral behavior, rather than equity or efficiency per se, drive human prosociality. Forthcoming in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.

铁证如山,
为什么人们还会否认自己做错的事?

研究证明:你更可能不会承认,即使你真的有「歧视」。 实验是这么做的: 一开始,参与者需要看照片猜年龄,照片上是一些罪犯,有白人有黑人。 完成此任务后,参与者们被告知:有些人在看到黑人罪犯时,会有更强烈的威胁感,这个实验希望找到这些人,从而更好地理解种族间关系。 这段话的目的是引起参与者的反思,但在说完这段话后,证据组的参与者被告知,他们已经被记录下了皮肤电数据,可以反映他们客观上感知到的威胁。 另一组对照组没有被告知任何事情,两组参与者在完成上述流程后均进行了 10 分钟的无关任务,最后进行了威胁感的主观测试。 结果发现,证据组的,比无关组的参与者,整体上更容易否认自己在看到黑人照片时产生了威胁感。有了证据就会让人承认自己的念头?事实恰好相反,人们在面对证据时会有做出否认、防御自我的倾向。 所以,当我们发现别人有一些歧视倾向,与其当时直接指出、听他否认,不如旁敲侧击,给他一些反省的时间,让他自己承认吧~
Burum, B. A., Gilbert, D. T., & Wilson, T. D. (2016). Caught red-minded: Evidence-induced denial of mental transgressions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: General, 145(7), 844.

喜欢说谎又是出于什么目的?
//心理学家可能读不了心了...... 小时候看过《木偶奇遇记》的人一定知道,里面的主人公匹诺曹撒谎的时候鼻子会变长。那么,什么叫做撒谎呢? 在生活中,人们往往将撒谎、欺骗、不诚实三者等同,认为故意陈述错误的事实就是撒谎。不过,近期发表在《心理科学》上的一项研究则发现:不诚实行为可以被视为更上位的概念,能进一步划分为欺骗、撒谎和激进的不诚实。 研究者们分别邀请参与者到实验室或者在网上玩抛硬币的游戏,只能抛一次,如果正面朝上,可以获得5美元,但如果反面朝上,只能获得1美元。 值得注意的是,只有参与者自己有权利告知研究者游戏结果,并且研究者依据参与者报告发放费用。但是,参与者们并不知道,即便研究者们不清楚游戏的真实结果,但游戏后台还是会有相应记录。 研究发现,参与者报告正面朝上的概率远高于随机水平50%,也就是说部分参与者并不诚实,而这种不诚实行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:
- 欺骗者(cheating nonliars):ta们违背规则多次抛硬币,直到正面向上才向研究者汇报
- 撒谎者(liars):ta们只抛了一次硬币,反面向上,但是却向研究者汇报正面向上
- 激进的不诚实者(radically dishonest):ta们根本没抛硬币,直接向研究者汇报正面向上